核桃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个脱贫攻坚范例练就ldqu [复制链接]

1#
http://www.vsngo.com/jbzz/8916.html http://www.vsngo.com/jbzz/8916.html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全区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学习宣传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的治疆方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只争朝夕的状态、背水一战的决心,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想办法、出实招、见成效,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新作为展示第64期,看看我们的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哪些好点子、好做法?

用绿水青山托起乡亲们稳稳的幸福

记自治区*委组织部、老干部局驻乌什县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托什干河畔,袅袅炊烟,小小村落,一户户农家小院掩映林中、一条条柏油路平坦干净、一盏盏路灯整齐排列,村前溪水流淌,林间鸡鸭鸣啭,棚内菌菇繁衍……托万克麦盖提村处处呈现出一派美丽、和谐、幸福的新气象。

驻村以来,自治区*委组织部、老干部局驻村工作队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让昔日的贫困村实现华丽转身,成了城里和周边乡镇人们心中的“桃花源”,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绘蓝图

托万克麦盖提村地处天山南麓、燕子山脚下,气候凉爽,水丰林密,风光秀美,自然资源丰富,但村里很多耕地高低不平、盐碱度高,农作物收益低。

不能守着资源望天收。工作队一边争取项目,先后平整土地1.2万余亩,新修防渗渠58公里、排碱渠57公里,新建防护林10公里,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边积极探索培育特色种植业,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把发展林下黑木耳种植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富民产业来谋划和推进,建设孵化园,成立合作社,注册“7村黑木耳”品牌,获批农产品地理标识和绿色有机认证,辐射带动周边村余户村民种植、户均增收达元。

资料图

为了让生态资源释放更大经济效益,工作队抢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兴起大好时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造血产业,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把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作为开发乡村旅游的前提和基础,短短4年,实现村组道路硬化%、公共区域卫生保洁%、道路两旁绿化%、全村整体亮化%、污水集中处理%,生态旅游厕所、公共停车场、充电桩、休闲小广场、便民巴扎都建起来了,各类小商铺越来越多。

在原有林带基础上,建成占地亩的“7村生态园”,打造“一心一道六区”——游客服务中心、林中栈道、主题民宿区、特色美食区、菌类采摘区、房车露营区、动物观赏区、亲子戏水区,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该村也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的荣誉。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谁能想到以前那个不起眼的村子,会像现在这样美丽舒适!”71岁的老*员托乎提·塔依尔充满。

修路、兴业、造景后,编制完成托万克麦盖提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对接乌什县“一心双线”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休闲农业为支撑,全力建设“天南木耳第一村”的发展思路。

农旅融合促发展

“只有把特色种植做实做强,把乡村旅游做精做优,走农旅深度融合的道路,我们的产业才能稳定发展,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才有保障。”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江说。

工作队带着村“两委”跑项目争资金,引进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招来专业的管理和技术团队,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多种菌类原种,将单一的黑木耳种植拓展到灵芝、香菇、柳树菇、雪莲菇等附加值高的特色菌类,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生态园3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生态文化村品牌优势,稳步发展以食用菌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采摘基地、生态果园、房车营地、乡村民宿、夜市广场,打造民俗风情街、特色农家乐,搭建文化大舞台,大力培育生态游、乡村游、民宿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

“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的农旅融合发展效应被充分释放,年以来,来村休闲、旅游、观光、考察人数3万余人次,实现特色种植、住宿餐饮、农村小商业等综合收入余万元,带动余名村民就地就业,人均月增收元以上,村集体经济从年的30万元增长到年的万元。

“由于自身劳动技能低,以前外出打工也挣不到多少钱,现在我在村里也能打工,每个月能挣多元,农忙时我还能顾上地里的活。”生态园民宿服务员如孜古丽·赫则木对村里的产业发展赞不绝口。

托万克麦盖提村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第一届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脱贫经验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传报道。

小康路上信心足

开始逐渐富裕起来的托万克麦盖提村民,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追求。

工作队从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入手,开办*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棋牌室、露天影院,举办集体婚礼,组建村文艺队每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

结合每周国旗下宣讲、入户走访、村民文体活动、村民会议、农牧民夜校,组织村民学习*的好*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文化知识,让村民知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引导他们感*恩、跟*走。

统一规划建设“民族团结新村”,引入19户汉族村民落户,实行嵌入式居住,促进各族村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形成了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建设村里第一所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全寄宿制小学,开设音乐、美术、古筝、陶艺、书法、剪纸等文化课程,让全村各民族孩子们从小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五个认同”。

幸福生活需要榜样的引领。每年在村里开展爱*爱国模范、民族团结模范、遵纪守法光荣户、致富带头人、好邻居、好媳妇表彰选树活动,拿出爱心积分进行奖励,爱*爱国、建设家乡、团结友爱、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蔚然成风。

资料图

“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不仅村民腰包鼓起来了,精神也富起来了,我们村还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殊荣,大伙团结一心、勤劳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托万克麦盖提村*支部书记艾力·吾甫尔说。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融入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旅游发展大格局,争取把托万克麦盖提村建设成品牌特色更鲜明、产业基础更扎实、社会生态更和谐的南疆休闲避暑胜地、新疆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李江对村未来发展充满自信。

因地制宜巧施策增收致富奔小康

记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驻皮山县阔什塔格镇加依纳古特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核桃林里硕果累累,养殖场里牲畜满圈,皮山县阔什塔格镇加依纳古特村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季,处处是一副田园牧歌的美丽图景。驻村以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驻村工作队通过发展特色林果业、畜牧养殖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措施,带领村民打开了一扇增收致富门。

提质增效促增收

加依纳古特村种植林果亩,其中核桃亩,杏子亩,是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由于品种退化,管理跟不上,林果业收益也逐年降低。

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后,决定在优化林果产业上下功夫,从提升村民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入手,邀请技术人员就病虫害防治、剪枝、嫁接、水肥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为提高林果品质和产量打下基础。

“果树盛果期后会逐渐进入衰老期,除了需要增施肥料,还要修剪嫁接新枝……”在果园里,农业专家正在给村民详细讲解果树栽培修剪技术。

“以前种杏子只要挂果就行,不懂管理,产量和质量都不高。按照专家讲解的技术管理,每亩产量从公斤提高到公斤。”村民麦麦提艾则孜·阿卜杜热扎克说。

目前,村里的果树已全部嫁接改良完成,干核桃亩均产量公斤,亩均收入元;杏子亩均产量公斤,亩均收入3元,村民依靠林果有了稳定增收。

除了大力开展林果业提质增效外,工作队还帮助村民打通农产品销路,一边协调农产品销售企业到村收购,一边积极联系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优质的林果走入千家万户。

合作养殖有效益

“合作社分红了,真心感谢工作队,他们多次到我家里讲收益,劝我加入合作社,我当时还不愿意,现在想来,听他们的真没错。”村民麦麦提·吾买尔拿着1.5万余元分红高兴地说。

加依纳古特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殖牲畜的传统,但大多是家庭养殖,普遍规模小、数量少、效益不高。工作队积极协调派出单位投入30万元,帮助村里成立了三家养殖合作社,由养殖能手担任管理人员,采取统一吸纳入股、统一经营管理、统一销售服务、统一利润分配的方式,引导村民规模化和科学化发展养殖,提高收益。

资料图

为了帮助养殖合作社顺利发展,工作队多方联系,邀请技术人员到合作社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做好技术保障同时,工作队还积极与企业对接,协调企业对合作社出栏的牲畜和驴奶进行收购,保证了畜产品的销路和收益。

在工作队帮助下,合作社年出栏驴30多头,羊只,带动52户村民增收,户均年分红2万元,合作社还吸纳16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工资1元。

转移就业稳收入

加依纳古特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工作队把就业作为村民增收的主要工作来抓,想方设法帮助村民提高就业技能,寻找就业岗位。

就业技能是实现就业的重要条件,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村情实际,对全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摸底,根据村民需求制定培训计划,邀请专业老师到村开展服装裁缝、家*服务、美食烹饪、建筑装饰等培训5场次,培训村民余人次。

资料图

加依纳古特村多数妇女都会针线活儿。工作队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利用当地产业园医用耗材厂资源,启动医用服装居家加工项目,企业提供产品原材料,安排技术人员蹲点指导产品加工,定期派员上门收货,按件支付薪酬。

“现在,我在家就能挣钱,每月最少能挣1元,最多元,还不耽误农活。”村民阿依谢姆古丽·麦麦提高兴地说。村里有22名妇女与医用耗材厂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人均月收入元。

工作队不但积极帮助村民就近就业,还主动与用工企业对接,转移58名村民外出就业,人均月工资元。

“今后,工作队和村‘两委’将继续在深化产业布局、发展优质高效林果业、带动村民就业上用力,带领村民在增收致富道路上阔步前进。”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铁梅说。

巧用资源铺就致富路

记喀什地区畜牧兽医局驻叶城县乌夏克巴什镇尤吾斯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提起喀什地区畜牧兽医局驻村工作队,叶城县乌夏克巴什镇尤吾斯村的村民们赞不绝口。驻村以来,工作队结合村情实际,因地制宜,着重在壮大蔬菜产业、林果业提质增效、发展林下养殖方面发力,巧用资源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增收路。

合作发展新思路

尤吾斯村属于传统农业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但传统农作物受自然环境限制每年只能种一茬,土地利用率低,村民增收困难。

工作队与村“两委”帮助村里的种植大户成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零散种植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种植。

“我把自家的15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白菜,年底有分红,我还在合作社打工,每月能挣元。”村民热沙来提·艾力高兴地说。

资料图

为卖出好价格,工作队申请项目资金万元,在村里修建了4座保鲜库、28座菜窖,可贮藏白菜0吨。夏季蔬菜在保鲜库暂存,错峰上市,售价可以翻1倍。

有了保鲜库和菜窖,村民种菜的收入比以前多了,种植积极性更高了,蔬菜种植面积也从亩发展到了多亩,规模不断增加,合作社需要的工作人员也多了,现在可以提供个长期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1.5万元。

工作队还帮助村民联系蔬菜销路,与乌鲁木齐市九鼎蔬菜市场签订订购合同。今年,已经贮存白菜0吨,销售额预计可突破0万元,户均增收1.4万元。

焕发林果新活力

尤吾斯村种植杏树已有几十年历史,全村杏子种植面积亩,近年来,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病虫害较多,再加上储藏难、销售难等问题,导致杏产业发展低迷。

为重新焕发杏产业活力,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作队与村“两委”实施林果提质增效工程,邀请自治区农科院林果专家到村指导杏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并打造出5个精品果园,组织17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村民成立林果业技术服务队,负责对杏树进行修剪,补充有机肥,增强树体抗病能力等,力求以精细化的管理手段保证杏子产量和品质。

“采用科学管理技术后,我们家每亩地的杏子产量比去年增加了50多公斤,品质和价格大幅提升,收入翻了一倍还多。”村民依比力·阿巴斯说。

资料图

工作队经过深入调研,了解到村里的赛买提杏非常适合制作杏干,便积极申请项目资金万元在村里建成了杏干车间,并与果品加工企业达成合作协议,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开展杏子产业深加工,提升杏子附加值。

随着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制作的杏干产品销路较好,加工厂把生产线扩大到了6条,深加工项目也开始向核桃脱皮去壳、分级、核桃仁包装,瓜子筛选炒制包装等拓展,还为42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月工资元。

探索养殖新模式

“我把家里的鸭子全部托养给了合作社,不仅省去了自己准备饲料的成本,每年还有元分红,这都多亏了工作队为我们出的好主意。”村民依提·艾麦高兴地说。

驻村后,工作队发现村里的家禽都是零散养殖,饲养方式简单,不但占用场地,效益还不高。工作队帮助村里成立养殖合作社,引导户零散养殖户将家禽托养给合作社。

工作队还发挥行业优势,探索“林养禽、禽肥田”的绿色循环养殖模式,果园里的杂草、虫害、落叶、落果给家禽提供食物,家禽的粪便为果树提供有机肥。

经过不断探索,工作队发现肉鸭养殖周期短,便引导村民发展林下肉鸭养殖,合作社聘用5名养殖经验丰富的村民指导养殖。为降低林下养殖成本,让托养户实现利益最大化,工作队投入资金万元建成了颗粒饲料加工厂,购买了饲料加工设备,为家禽提供质量可靠、数量充足、卫生安全的饲料。

“一批鸭苗经过40天林下养殖育肥,一次就可以出栏只,出售之后再购进一批鸭苗接着饲养,一年可以出栏3到4批,每只鸭子可以为村民分红4元。”村委会主任依提·艾拜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蔬菜种植、杏子产业和养殖业下功夫,延长产业链,打响品牌,让村民收入持续提升。”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燎原说。

苇子村的蜕变

记乌鲁木齐银行驻达坂城区东沟乡苇子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东沟乡苇子村,一家家农舍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间,规模化养牛场、干净整洁的庭院、幸福的笑脸,这一切都诉说着这个村庄的美丽蜕变。

乌鲁木齐银行工作队驻村以来,通过招商引资、保障蔬菜种植、借助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等方式,帮助村民持续增收,如今的苇子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复活”养牛场盘活牛产业

苇子村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水源充足,适合畜牧养殖。工作队通过走访,发现附近有个荒废的养牛场,占地面积亩,工作队想到何不把现有的场地资源,变废为宝呢?

说干就干,工作队积极与派出单位联系,在派出单位支持下,引来华凌畜牧集团投资,重新“复活”养牛场,并与华凌畜牧集团达成协议,约定养牛场必须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兜底收购村里种植户的青贮饲料,保证村民增收。

资料图

要想“养好牛”,必须有好料,青贮饲料是肉牛最主要的“口粮”。有了养牛场,工作队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种养结合”的思路,引导村民发展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

目前,养牛场吸纳12名村民就业,带动20余户村民增收,人均月收入元以上。

眼下正值青贮饲草收割时节,村民*正忙着把刚刚收割的青贮入窖。今年,*家里的30亩地全都种植了青贮饲草,他说:“以前青贮饲料要运输到吐鲁番出售,现在与牛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在家门口就能出售青贮饲料,不但节约了运输成本,还不愁卖。”

养牛场与村民签订长期收购合同,从根本上解决了本村青贮饲料销售问题,实现了牛场和农户双赢的新局面。今年,村里共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1亩,种植户户均增收元。

建设保鲜库畅通增收路

金秋十月,走进苇子村,可以看到农田果园旁边矗立着一座保鲜库,一辆辆满载蔬菜的运输车辆有序出入。

“今年百合和大葱的销售,保鲜库发挥了大作用!”种植大户李林说,有了果蔬保鲜库,他家的百合能够更好的储存,大葱也可以错峰销售,收入增加了不少。

苇子村土地肥沃,村民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村里共种植大葱、胡萝卜、西红柿、辣椒、土豆等各类蔬菜亩,蔬菜丰收季集中上市价格低,不能及时出售的蔬菜还会腐烂,直接影响村民收入。

为解决存储问题,推动反季节销售,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果蔬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建设蔬菜保鲜库项目的计划,并争取派出单位支持,投入万建设了一座容量立方米的农产品保鲜库。在建设过程中,工作队又借助派出单位电商平台,采取“入库+电商”的订单销售模式,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村民批量化、订单化销售农副产品。

在今年这样的丰产年,保鲜库的作用尤为明显。李林算了一笔账,集中上市的大葱,市场价每公斤0.5—0.6元,如果在保鲜库储藏,错峰上市,市场价每公斤至少翻一番。“今年,我家种植的80吨大葱,通过错峰销售,比去年多挣近13万元。”李林说。

借助旅游风开起农家乐

十一假期,在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东沟乡河谷次生林徒步道景区,涓涓细流让人陶醉,在徒步栈道上,络绎不绝的游客悠闲地欣赏着自然风光。

资料图

近年来,借助旅游东风,工作队和村“两委”瞄准了农家乐经济,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帮助村民科学规划庭院,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种植果蔬或养殖禽类,把农家庭院变成增收“幸福园”。

村民杨娟是一家农家乐负责人,她家的庭院里有餐厅和采摘园,紧邻河谷次生林景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多人。杨娟说,每到节假日,她家的预订都是满员状态。

工作队还发挥派出单位优势,积极落实小额贷款*策,简化手续,降低门槛,向符合条件的庭院经济示范户发放贷款,提高资金利用率。

村民马存飞原本从事运输,看到家乡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萌生了开办农家乐的想法。“工作队联系派出单位为我办理了1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还上门指导,把我家0平方米的院子开发了出来,打造观赏园和果蔬采摘园,深受游客喜爱。”马存飞说。

目前,30多户村民都开起了农家乐,户均年收入6.5万元,庭院农家乐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也为苇子村增添了新魅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行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让村民在增收致富道路上越走越稳。”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高诚说。

多措并举鼓起村民“钱袋子”

记疏勒县审计局驻牙甫泉镇阿亚克苏努鲁克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金秋十月家家忙,硕果累累遍地仓。金色的阳光为疏勒县牙甫泉镇阿亚克苏努鲁克村披上了一层五彩霓裳,田地里农民正忙着采摘棉花,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疏勒县审计局工作队驻村以来,在促进村民就业创业、棉花提质增效、调整种植结构等方面持续用力,让村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日益改善。

就业创业稳收入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工作队坚持把转移就业作为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对全村富余劳动力情况详细摸排,建立台账,根据村民个人特长和就业意向,在村里开展烹饪、建筑、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为村民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为帮助更多村民就业,工作队主动与县工业园区、喀什市和伽师县的企业、餐饮店联系,多渠道收集用工信息,帮助村民寻找合适就业岗位。在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下,名村民在县工业园区、喀什市等地找到了工作,人均月收入元。

阿亚克苏努鲁克村与相邻村距县城和乡镇较远,本村又位于各村中间,工作队根据本村区位优势,引导19名临街居住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小商铺,还筹资3.3万元把商铺对面空地打造成了平方米的乡村夜市。

“我白天在家门口开店,晚上在村里的夜市上卖烤肉,一天能收入多元,虽然辛苦,但是干劲满满。”村民达伍提·奥布力开心地说。

在乡村夜市带动下,现在,街面上美发、餐饮、超市等店铺一应俱全,一个个门店不但方便了村民日常生活,还增加了收入。

更换品种增产量

阿亚克苏努鲁克村村民主要以种植棉花、小麦、复播玉米为主,因受管理技术、品种等因素影响,种植收益不高。

考虑到村里棉花种植面积较多,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决定采取品种改良和提高技术的方式,提升棉花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户收入。

资料图

为此,工作队多次邀请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的棉花种植专家到村调研,按照专家建议,引进了产量高、抗病性好、适宜当地环境的新陆中50号新品种棉花。同时,工作队组织村里的种植大户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驻村点观摩学习,详细了解新品种棉花的种植技术,提高村民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新陆中50号棉花产量每亩比以前增加了40公斤,现在一亩地比往年多收入元。”村民图尔荪·阿卜杜瓦伊提高兴地说。

今年,全村种植棉花0余亩,目前已基本采收完毕,种植户户均增收1.5万余元。

调整结构创新路

南疆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冬小麦成熟后,村民一般都会选择复播玉米,但经济效益有限。

“一亩菜园十亩田”。工作队在请教了农业种植专家后,结合本村位于库山河中游,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引导村民小麦收割后复播豇豆。

“种植棉花、玉米,我们还有一定经验,但是没种过蔬菜,能种好吗?”面对村民提出的疑问,工作队选择有种植意愿的农户进行试种。在工作队的动员下,村民阿卜力克木·伊萨克7亩家的小麦收割后,复播了豇豆,并邀请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豇豆长势良好。

“起初,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7亩豇豆收入了1.4万元。”尝到甜头的阿卜力克木主动为村民讲述复播豇豆的收益。

资料图

周围不少人看到阿卜力克木种植豇豆挣了钱,纷纷找到工作队表示也想种植豇豆。工作队趁热打铁,申请项目资金万元,在村里建设了1座日光育苗棚和座拱棚,同时邀请技术人员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

为了减轻村民销售压力,工作队与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联系,农户与企业签订购销协议,按照每公斤1.5元的价格托底收购。今年,村里种植的亩豇豆喜获丰收,销售额.5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豇豆种植面积,申请资金在村里建设凉菜厂,努力将阿亚克苏努鲁克村打造为豇豆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阿卜杜克热木·麦麦提说。

编辑:茹利涛、妥文治

责任编辑:张雪峰、刘国庆

审核:王新峰

推荐阅读习近平给四川省革命伤残*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调研新疆教育工作:重点做好这6点奋斗,让他的人生实现逆袭!觉得好看,就点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