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扶日说糖葫芦鸡爪子大蒜辣条做的糖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的危害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829/4459100.html

北方人的味觉记忆里,一定少不了糖葫芦。天气越冷,吃糖葫芦就越过瘾,实落的冰糖,连同酸甜的果味儿,一并滑入口中,这种爽劲儿,谁试过谁难忘。

糖葫芦、糖球,糖墩儿、大串……都说的是同样的东西。想必,大家最喜欢吃的是,串串亮晶晶、油润润的山楂果,至多,会顺带买一串,用同样方法做的草莓、橘子、葡萄、山药……

不过,人们总乐于自创“搞怪”美食,最近出现了一堆怪味糖葫芦——鸡爪的、大蒜的、方便面的……统统把传统糖葫芦的“形象”,给颠覆了。

这情况,同今年夏天的怪味冰糕——臭豆腐的、大鱿鱼的、扇贝的……不是异曲同工?说这是恶搞也好,创新也罢,我是断然不会尝试,我还是认经典款的糖球,相信大多数人,同我一样。

方便面糖葫芦

清朝时,糖葫芦就是京城的流行小食。在《燕京岁时记》里,有其制法:“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

旧京卖糖球的小贩

到了民国,北京最考究的冰糖葫芦,出自东安市场南门的隆记和信远斋。每年农历十月,准时上市。东安市场的糖葫芦,胜在花色多。果子、花生仁、果脯等原料,应有尽有,无论是卖相还是口味,能完胜现在的“流水线作品”。

梁实秋先生,写过一种,让人听上去都垂涎欲滴的冰糖葫芦,是信远斋出品的。他说这糖葫芦“不用竹签,每一颗山里红或海棠均单个独立,所用之果皆硕大无比,而且干净,放在垫了油纸的纸盒中由客携去”。

这是种独特的包装法,也是营销法,现在有种迷你糖葫芦,是不是就从这学的?不过,它们的表面功夫做的到位,实际口味,估计比不上梁先生提的这种。

迷你糖葫芦扶日摄

清代至民国时的北京,正月初一到十五,会举行厂甸庙会,总是人潮涌动,在人群中,总缺不了冰糖葫芦。

而那种糖葫芦,有个特点,就是格外长,小的有三尺,大的竟有五、六尺;一般用荆条做内芯,一颗颗饱满的“山里红”,被层层饴糖包裹,在寒天里,红彤彤的,就像圆滚的“火焰”;另在最顶处的糖球上,还插有用各色彩纸制成的三角小旗,小旗一随风飘摇,就成了“活招牌”。

它们总能“惹得”大人小孩,竞相购买,往往是庙会还没结束,糖葫芦就售罄了。

厂甸庙会卖大糖葫芦的小贩扶日摄于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

糖葫芦,一直是庙会上的“常客”。厂甸庙会,我尚未去过,对它的了解,只停留在文献记载中。而另有一种,每年正月十六,都会有的海云庵庙会(也叫糖球会),因为是在我家乡青岛举行的,所以我对它更熟悉。小时候,经常会去玩,凑热闹。

海云庵糖球会,大约在明末形成,民众为祈祷出海平安、新年顺吉,常会在每年正月十六,到海云庵烧香,祈祷完后,就去出海打渔。渔民们,都会在出发前,吃一大串糖球,来讨个好彩头,因为,红色不是象征着吉利吗?因而,为抢占这商机,小贩们便会在庙会期间,聚在海云庵卖糖球。

九十年代海云庵糖球会

后来,随着胶州铁路建成,及海云庵附近日本纺纱厂、四方机车厂的建立,很多山东各地甚至江苏北部的人,涌入青岛,安家谋生。因而,海云庵周边的人口,增长了不少,庙会规模也相继扩大,卖糖球的商贩,自然也多了。而且,每到庙会,周边各地擅长制糖球的手艺人,都会涌来大赚一笔。

五十年代海云庵糖球会

尽管,现在很难找到正宗的山楂糖葫芦,但就算是不吃,或吃个“冒牌货”,也不可能进入那“怪味糖葫芦”的陷阱里。因为,特定的食物,是有一定的制作法则的,做糖葫芦,不在山楂上下功夫,不多钻研熬糖、蘸糖的过程,却将食材一换再换,让它们张牙舞爪地吸人眼球,一看就不是明智之举。

“万物皆可糖葫芦”可不一定能行得通!

鸡爪糖葫芦

大蒜糖葫芦

各种怪味糖葫芦

扶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