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知道吗月饼最开始并不叫月饼中秋必读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治得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不知道什么时候,很多传统节日的名称都变了端午节?那不是“粽子节”吗?

元宵节?那不是“汤圆节”吗?

翻开中国人的日历,说是一本贯穿上下五千年,涵盖万平方公里的食谱也不为过。

离我们最近的,便是中秋节了,这就不得不提月饼了。月饼界派系林立,大到有京式、广式、滇式、潮式、苏式、港式、徽式、晋式……小到相邻的两个县,两个村,在月饼的用料和馅料上也有所区别。

到如今,各个商家为了噱头,更是达到了月饼包一切的地步,韭菜鸡蛋馅月饼,辣条月饼、小龙虾月饼……

小小的一枚月饼,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口味的多样性。

今天,小编就来说道说道,月饼的发展史

古代的“月饼”,和现在的月饼,并不是一种东西。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他的一首小诗中描写了北宋时期的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但经过历史学家的考据,北宋时间的“祭祀面食”,多用蒸,不大可能是现在烘烤的焦酥的月饼样式。做法很可能像豆沙包一样,只不过是又扁又圆的。

到了明代,月饼烤制的做法才基本确定。但当时的月饼,是要在八月十五晚上,祭祀完月亮后,全家分而食之的,象征团圆。能被全家分食,在个头上就小不了,名称也被叫做太饼(月亮在古代又被叫做太阴)

据记载,当时的月饼,能做到直径66厘米,比大部分披萨还要大!

到了清代,部分地区的月饼,开始使用了“分层起酥”的烹饪工艺。

代表就是大家熟知的苏式月饼,饼皮层层起酥,一碰酥皮就掉,一口下去层层叠叠酥皮在口中破裂,口感十分美妙。

因为“易碎”的特点,不易运输,所以这类月饼往往都局限在某个地区,因为各地馅料的不同,而衍变出十分多样的口味,相邻的两个县都可能完全不一样。

清代的大才子兼美食家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里写到,“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听着是不是很熟悉。

对,这就是现在备受嫌弃的五仁月饼。当时因为坚果和冰糖极为稀少,是只有大富大贵之人才能吃到的食材,所以五仁月饼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美食。

有多珍贵呢?《红楼梦》里,也只有一家之长的贾母才能吃到“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

我们现在常见的月饼样式,则是因为“碱皮”的诞生。

“碱皮”是在油皮饼的基础上,再加入糖浆和碱,因为糖浆的加入,在烘烤后,月饼带上了诱人漂亮的棕红色泽,同时,碱的使用,也使得饼皮的口感变得松软,面的筋力也会变强,饼皮可以越做越薄,馅料可以越放越多,现在我们能吃到“皮薄馅大”的月饼,就要多亏了“碱皮”。

而且经过高温之后,也延长了月饼的保质期,也更容易运输。这类月饼的代表,就是“广式月饼”。现代很多月饼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变种。到了现在,月饼又发生了哪些传承和改变呢?

PS:月饼的发展历程太长了,为了方便阅读,小编分成了上下两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